在线打字吧-专业在线练习打字

在线打字吧简单易学习;支持指法练习,英文盲打,拼音打字,五笔打字,中文打字,听打练习等;打字吧全力提升你的打字速度.

推荐内容

    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

    类型:中文打字难度:一般上传:阿云有点快使用:797次长度:4568字日期:2021-01-30
    以此文进入打字练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草局党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在手里、扛在肩上,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林草行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建立了中央统筹、行业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态扶贫格局,全面完成了生态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一是推进生态补偿扶贫。2016年,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林草资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双赢”。

    二是推进国土绿化扶贫。在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任务和资金安排上,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倾斜。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以来,任务全部安排到中西部地区,累计达7450万亩。全面推广山西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脱贫模式,创新工程运作模式,把招标改为议标,将造林任务集中打包给合作社;创新社员组织形式,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劳动,统筹资金增加劳务收入。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三是推进生态产业扶贫。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贫困地区林草资源丰富优势,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与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分红、劳务等方式,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比如油茶产业,全国油茶种植面积6800万亩,茶油产量达62.7万吨,产值1160亿元,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比如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促进了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和农林产品销售。

    四是推进定点帮扶县脱贫摘帽。国家林草局党组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把对贵州荔波县和独山县、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4个定点县的帮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每年都超额完成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任务。通过设立“林业草原生态扶贫专项基金”,帮扶定点县打造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党建帮扶,遴选23名优秀干部分批到定点县挂职等,在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目前,4个定点县已相继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国家林草局和中西部地区林草主管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扶贫政策向长效稳定增收政策转变、生态扶贫行动向绿色减贫行动转变,加快乡村绿化美化步伐,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培养技术林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是发挥信息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首先,注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优化专利文献检索及分析系统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具,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其次,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也就是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其中,陕西、新疆等地的TISC中心为当地贫困地区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帮扶工作。通过“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在山西、宁夏等地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专利信息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点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积极成效。

    在审查保护方面。我们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在推广运用方面。2019年以来,我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三是发挥产业优势,助力定点帮扶区县脱贫摘帽。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礼分别是1994年和2007年成为我局的两个定点扶贫区县。多年来,我们都选派干部到这两个区县扶贫挂职,从最初建桥修路、盖学校的物资帮扶,逐渐发展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来进行智力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扶贫新路径。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贫困户”等产销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创收,以“造血式”扶贫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目前,崇礼、桑植已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双双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其中,桑植结合自身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的目标。崇礼在运用知识产权脱贫摘帽的同时,也全面加强冬奥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借助冬奥会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

    多年来,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知识产权不仅能在工业领域、大城市、工业品牌中发挥作用,而且也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壮大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我想,从我们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引导项目和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个例子。

    第一,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的引导项目。这个项目是2019年设立的,涉及多个中西部省份,其中在山西的汾西县,为食用菌种植开展的专利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汾西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食用菌种植是当地的扶贫产业之一。但是,通过项目组的前期摸查,我们发现他们在种植双孢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培养基制备技术和绿色循环方面。项目组通过专利文献检索查到了多篇利用玉米秸秆制作双孢菇培养基有关的专利文献,他们通过筛选分析,最终确定“秸秆+牛粪”的养殖培养基方案,此举不仅能够解决双孢菇培养基的制备问题,也解决了当地秸秆数量和牛粪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应当说实现了绿色循环经济。目前,汾西双孢菇菌种的优良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菌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左右,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二在TISC中心,也就是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方面。TISC项目是源于2019年4月,是由我们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设立的。截止到今年10月,已经在全国设立了51家,涵盖地方专利信息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其中新疆大学作为TISC中心之一,结合喀什地区叶城的核桃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核桃产业研究院,围绕核桃加工产业的难点问题进行专利信息的分析研判,形成了核桃采摘和加工技术的专利分析报告,提供了核桃产业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等有价值的一些信息。同时,还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力争通过3—5年阶段性努力,使核桃加工产业的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构建现代核桃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寻找到一条道路,能够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起来。最开始,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总的来说,贫困地区往往是好山好水、老百姓勤劳朴实,但是少资源、少技术、少资金,也少人才,更缺少的是市场。通过知识产权精准扶贫,我们发现,如果有一个好的品牌培育起来,在这个品牌的背后有质量标准的控制,就能够通过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真正地让扶贫产业能够过市场经济这道关,迈过这个坎儿。所以,在知识产权扶贫方面,我们感到大有作为,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方面,探索做好知识产权的运用很有参考价值。

    下一步,我们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提能力、建机制、育品牌”。

    第一,提能力。就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地理标志富农的根基,主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地理标志的业务指导,面向“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贫困地区,开展地理标志专项培训,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广泛宣讲地理标志专业知识和运用案例,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帮扶,总结推广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和案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

    第二,建机制。强化多方面协调联动,构建务实有效长效推进机制,继续开展贫困地区地理标志情况的摸底调查,鼓励引导从特色优势中挖掘地理标志产业潜力,加强知识产权、扶贫开发、市场监管、发改、农林、文旅等多部门协调,实现了政策协同、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构建地理标志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监督链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证产品质量。

    第三,育品牌。突出品牌价值提升,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加强地理标志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业协作,引导同一贫困区域、同一产业,强化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有较高知名度的地理标志品牌,也倡导贫困地区结合资源特色优势,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地理标志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

    以此文进入打字练习

    老板就是老板,红包就是比别人厚! 点击开始打赏。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用户上传,打字练习所用;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多谢!